【記者呂苡榕屏東報導】由城鄉基金會主辦的「山林小小學」冬令營,除了邀請部落耆老擔任講師,為小朋友介紹部落文化以外,也邀請部落青年一同進行工作坊,討論彼此對於部落未來的想像。活動期間基金會也邀請「司馬庫斯的吶喊」導演許沛晴分享她在司馬庫斯的見聞。 司馬庫司位於新竹縣尖石鄉,海拔1500公尺的高山上,因為地理位置偏遠,一直到14年前才通電,因此過去總被稱為「黑暗部落」。過去司馬庫斯的小孩為了上學,必須翻山越嶺走了三個小時的路程,到達對面山頭的新光國小念書。 關乎學習機會的評鑑 一直到2003年,在部落頭目、長老及全體族人的積極爭取下,新竹縣政府允諾在當地設置新光國小司馬庫斯實驗分班。 不過實驗分班每年必須接受評鑑,一旦評鑑不通過,恐將面臨停辦命運。「司馬庫斯的吶喊」紀錄下部落為了迎接每年一次的評鑑,幾乎全村卯足全力開會、預演,只盼望為部落留下一座小學。 由於是實驗分班,小學裡有許多和部落文化相關的特殊課程,許沛晴說,例如當地的美術課,就會加入「木雕」之類的課程,但是因為常態課程與特殊課程之間難免有所矛盾,師資也是另一個問題。因此影片中,出現不少評鑑委員質疑課程的畫面。 部落團結對抗政府 評鑑委員認為,國民教育必須培養學生競爭力,但對於部落來說,安全、開心的學習環境才是首要考量。許沛晴表示,因為部落相當團結,而且對於教育有一定的堅持,因此敢對抗縣政府。除了國民教育,司馬庫斯也在竹東地區租了一棟房子,給外出念高中的小孩居住,因為部落擔心孩子在外容易學壞。 另外司馬庫斯也堅持下山的小孩仍必須每週回部落與族人一起工作,維繫和部落的關係。 主流下的部落教育 目前因為有基金會介入協助,所以實驗分班的硬體設備無虞,而師資方面則有四名教師在當地任教,雖然還是得每年接受評鑑,但是司馬庫斯在既有體制下,仍然為自己的部落教育撐出一個空間。 雖然部落教育可以成為維持文化的支點,但是不少族人也擔心小朋友「競爭力」的問題,許多家長仍然選擇讓小孩一放學就去補習。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