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1月20日 星期四

省思人文社會科學學術評鑑制度 學者籲將餅做大

新聞標題:省思人文社會科學學術評鑑制度 學者籲將餅做大
新聞日期:2010/11/26
資料來源:政大校園新聞
http://www.nccu.edu.tw/news/detail.php?news_id=2492

省思人文社會科學學術評鑑制度 學者籲將餅做大

【校訊記者周鑫報導】深化學術水準及整體創新能力,政大公企中心26日舉辦公共政策論壇,討論多元學術評鑑指標。多位學者都期許人文社會科學界發揮社會影響力,循公平正義原則分配資源,更要「將餅做大」,建立健康完整學術社群。

在場多位學者指出,人文社會科學資源不足是發展受限的關鍵。政大社會科學學院副院長莊奕琦表示,人類發展必須兼顧人文素養與科技創新,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研究教育資源應等量齊觀,然而現今國家投資社會科學的資源太少,分得再公平、再有效率都無濟於事,「如果資源就是這麼少,我們在這裡談評鑑、談指標,爭那少少一點資源又有什麼用呢?」

政大國際事務學院院長鄧中堅也認為,國家應重視社會科學研究。鄧中堅說,社會科學界分配到的資源只是「自然科學的零頭」,人文社會科學長久來資源不足,難以形成完整社群,對國內外優秀人才的吸引力自然不高。

他認為,台灣應建立「出口導向」的學術生產體制,積極與國外學校合作,朝向跨國、跨區域的學術方向發展,與亞太地區各國建立緊密合作關係,吸引優秀學生來台唸書,除了壯大學術實力,還可利用學術連結,維護國家安全。

政大校長吳思華表示,大學不只擔任傳播知識角色,更是創造知識的重鎮,評量學術產出價值已成為大學必須接下的重擔。吳思華指出,自然科學研究成果可申請專利,技術移轉後產出商品,其價值可用經濟貢獻加以衡量,然而社會人文研究不易用經濟貢獻評判價值,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卻不見得比自然科學研究小。

吳思華舉例,知名企管學者彼得‧杜拉克曾為文指出,二次大戰後美國政府鼓勵眾多退伍軍人及國外學生進入大學、投入科學研究,從此開展知識經濟時代,也奠定美國經濟龍同地位。這項富有遠見的政策,背後必定有多項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支撐,然而這些研究工作,很難在短期之內看到可估算的經濟成效。

對比自然科學,人文社會科學價值判斷不易、學術成就指標難以量化。國科會人文處長傅仰止說,人文社會學門各有不同特質和典範,沒辦法用同一套評鑑標準來管理文、法、史、哲等社會科學學門,台灣社會長久以來也無法對評鑑指標形成統一共識,他希望藉由論壇,與各界學術研究者集思廣益,尋求符合公平、正義原則,又不失各學門獨特性的學術研究評量辦法。

過往學術評鑑獨尊SSCI(社會科學引用索引)論文引用量,飽受國內學者抨擊。傅仰止表示,國科會已不再以SSCI或TSSCI(台灣社會科學引用索引)作為單一學術評鑑指標,將加入更多衡量標準。

香港中文大學教授段樵建議,SSCI只是國際學術社群認可的其中一個指標,可以考慮引入北京大學審核的核心中文期刊,強化華文研究社群發展。除了重視論文的「量」之外,更要重視教學、著作的「質」,作為新進教師升等、聘任的依據,讓認真教書、做研究的老師教育下一代。

莊奕琦認為,雖然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有如「蘋果與橘子」,無法拿來直接比較,但分析水果的營養成分,也能找出人文社會科學學門中,對社會有益的重要價值,藉此發展衡量指標與方法。

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董事長劉維琪也認同多元化指標的必要性,但他同時提醒,各學門發展評量指標,除了彰顯學門特色,也必須考量成本效益,提出可執行、可持續進行的評鑑方式。

政大教育學院院長詹志禹表示,大學必須持續不斷自我反省,接受評鑑也是必要的責任。然而光是同一學門,可能就有好幾種典範,要將各具歧異的理念與想法整合成一套指標,簡直快要「精神分裂」。他認為,無論設立何種指標,最終仍須評鑑者加以詮釋與判斷。而評鑑者的專業堅持或偏執,極可能透過評鑑結果,影響一個系所的未來,因此要如何實施評鑑,還有許多尚待討論的地方。

台南市崑山高中校長卓耀南指出,流浪教師問題嚴重,顯示大學的辦學目標和人力管控機制出了問題。他認為評鑑目的應該要引導學校與系所良好發展,評鑑團隊應由學者專家與實務界人士各佔半數,透過實際對話與討論交流,才能讓大學系所發展更貼近社會需求。

屏東科技大學人文暨社會科學院院長鄭芬蘭說,科技大學與私立大學教師必須花更多力氣在教學與行政工作上,過度偏重學術研究的評鑑機制,對這些老師並不公平,希望評鑑單位能更尊重各學校的特性,發展「不擾民」的評鑑辦法,讓資源分配更為合理。

0 意見:

張貼留言

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